【劳动教育】“劳”有所获 “动”有所得 ——公管学院扎实推进劳动教育

发布者:马晓艳发布时间:2023-05-15浏览次数:135

本网讯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更好地发挥劳模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4月-5月初,公管学院持续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积极打造党建+劳育、劳育+“四育”、劳育+专业育人模式,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建+劳育,深化劳动精神引领

学生党建与劳动教育双向促进,着力发挥党建劳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学生党建不仅是推进劳动教育常态化、长效性开展的有力抓手,也是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重要一环。良好的教学环境、学习环境和活动环境的维系需要长的坚持与高度责任感,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关键。学院针对公共环境制定完善的劳动教育计划和详细的评价考核标准,让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接受劳动锻炼和教育并带动其他学生,将主题党日活动和劳动教育结合,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党员培养的重要一环也是创新党员教育培养的好方式,增强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良好途径。

  劳育+“四育”,提升劳动育人实效

劳育+德育。劳模工匠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典型代表,是青年学子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的实践导师。5月13日,由教务处主办,公管学院承办,特邀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安徽体育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费君为青年学子宣讲劳模精神。

宣讲会上,费君作《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的主题宣讲,从“知识强基吹号角”“大爱凝聚中国情”“矢志报国勇担当”“青春闪耀青年人”四个方面宣讲劳模事迹、传讲劳模精神。费君感召青年学子要勇担民族复兴重任,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劳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负时代使命,不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公管学院组织学生集中观看《闪亮的坐标——劳模申纪兰》、《永不过时的劳模精神——时传祥》等纪录片。通过观看纪录片,同学们学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带领西沟人民发展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等感人事迹;学习时传祥将幸福化作力量,投入首都环卫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中。同学们纷纷表示,将用劳动模范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沿着先辈的足迹,听党话、跟党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用劳动书写更有意义的人生。

劳育+智育。充分发挥智育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将劳育有效渗透智育,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和引导,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学院推动各专业各年级结合实际开展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依托学校“双创”育人资源,以学科竞赛、社团建设、美育工作室等为抓手,积极组织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着力构建创造性劳动育人体系,合力构建劳动实践育人格局。

劳育+体育。劳动精神和体育精神在本质上一脉相承,在精神传递、弘扬过程中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身体力行是涵养劳动精神的重要途径。公管学院体育特长生通过在训练和比赛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去体验并领悟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以锻炼身体、参与志愿服务等形式,积极践行劳动精神以身体力行来表达对劳动的尊重和珍视;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培养积极向上、团队合作,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的精神;以胸怀“祖国高于一切”的崇高信念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奋勇拼搏,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劳育+美育。以美育劳、以美促劳、美劳共生,注重在劳动中发现美、培育美、创造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劳动精神。公管学院邀请非遗葫芦烙画传承人郑小良解说安徽“火笔画”的发展历史、展示葫芦烙画的创作过程。郑小良邀请同学们体验葫芦烙画的创作过程,现场制作以公管学院为主题的火笔画作品赠予学院作为纪念,让学生在非遗葫芦烙画传统工艺制作中欣赏美、寻找美、创造美、鉴赏美。

劳育+专业模式,丰富劳动教育实践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显著特征。公管学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阵地建设和平台搭建,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创新创业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劳动实践,以劳动教育课、服务进社区、调研进基层等为契机,在劳动实践集体活动中落实劳动育人。

聚力共建,打造平台融合发展。公管学院与锦绣社区在共建“基层治理研究院”的基础上,共同新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签订大学生就业创业合作计划。公管学院项锦雯老师、沈菊生老师组织城市管理专业学生走进锦绣社区,举行院地合作社会实践项目对接会,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城市管理工作,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城市管理职业素养。学院师生通过社会实践课题调研、志愿服务、劳动实践等方式深入基层,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社情、服务民生,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促进院社融合创新发展。

增进学院服务社会实效,提升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提升师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公管学院教师赵斌斌、贺小桐带领20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赴蜀山区西园街道,开展社会劳动实践项目对接活动;公管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150余名学生在专业负责人王玉纯及多位青年教师的带领下,前往舒城汤池镇开展认识实习和社区服务实践。同学们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为振兴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同学们珍惜机会、脚踏实地、遵守纪律、加强自我监督,带着对专业知识的思考认真对待实务工作,为将来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知识准备和行动准备。

平凡成就伟大,劳动创造辉煌。公管学院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在培养方案中融入劳动实践要求,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今后,学院将进一步引导学子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劳动实践,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让劳动精神开枝散叶、落地生根。(文/图:林兴勇 吴永杰 周大年;审稿:马晓艳)